夜太美,尽管太危险,总有人熬着夜
夜
上帝为了补偿人间诸般烦恼事,给了我们希望和睡眠。
——法国 伏尔泰
2019.4.3 星期三
暖暖春风迎面吹
祖国花朵连夜开
没错,说的就是你!
经过长达数月的亲身体验,
小安终于在某一个月黑风高夜,
戴着黑眼圈,拖着疲惫的身体,
在电脑前,揭开了当今大学生熬夜的神秘面纱。
请听分解~~
没错,熬夜已经成了大部分童靴的日常!
不过,他们大部分或许是在为了学业而奋斗着,
请看:
好吧,大部分只是在玩手机!
我们都知道熬夜伤身的道理。
这得益于我们父母的言传身教、相关内容的宣教,还有近年来日益增长的关于熬夜猝死的报道。
于是,在21世纪,万能的朋友圈里,惊现了一种奇葩的养生方式——“朋克养生”。
朋克养生,指的是当代青年的一种一边作死、一边自救的养生方式。
孜孜不倦熬夜,勤勤恳恳护肤;
啤酒里加枸杞,可乐里加党参;
吃麻辣火锅喝水稀释;
穿破的秋裤里面加个暖宝宝。
这是一种作死不忘养生、又嗨又丧的生活方式。
这种养生食物和垃圾食品共同下肚是否会造成某种的化学反应?
So,小安很好奇,朋友圈中这样做的人是否会拉肚子?
(谁曾试过,请务必在下面发表亲身经历 〒▽〒 )
女生都喜欢买一些花花绿绿的瓶瓶罐罐,以为这样就能让自己的皮肤变好了......
自以为“是”的错觉,常常成为了我们自我安慰的最佳手段。
所有人都知道熬夜不好,如何将功补过也成了一道难题。
于是乎,我们习惯了前一天苦苦熬完夜,第二天便赶着来到床上睡个天昏地暗,顺便还要泡杯养生茶,睡饱喝足后,又来个深夜慢跑。
心理上得到了一个安慰,熬个夜都觉得萌萌哒。
于是,我们也可以心安理得的,在熬夜和补觉路上越走越远。
但这种亚健康的模式,就仿佛是“你和身体"的拉锯战:
身体赢了,一切照旧;你若赢了,那就完了。
熬夜的危害,比你想象大!!!
1.易诱发糖尿病
内分泌专家介绍,晚睡、熬夜往往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。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,如果经常晚睡,更会大大增加患糖尿病的几率,就像是种子遇上了适当的环境,很快就会发芽。
2.容易导致猝死
心内科专家介绍,长期晚睡、熬夜、睡眠不足是高血压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,这也使得熬夜人群患各类突发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大大增加,容易导致猝死。
3.增加患癌风险
人体免疫因子在睡觉时形成,长期晚睡、熬夜会导致免疫力下降,出现疲惫、精神不振,感冒也会不期而至。免疫力是人体对抗癌的天然屏障,免疫力下降也意味着癌症发病率提高。多项研究表明,熬夜与乳腺癌、结肠癌等疾病风险的提升存在紧密关系。
4.皮肤干燥长斑
晚上23点到第二天凌晨3点是身体的美容时间,也是人体静脉运行到胆、肝的时间段。这两个器官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,就会表现在皮肤上,容易出现粗糙、脸色偏黄、长黑斑和青春痘等问题。
不是开玩笑,你的身体比你想象的要脆弱。
事实上,经过亲身经历发现“熬夜伤身” 这等观念,尽管已经深入人心,但其震慑力远不如一个耳光来的快。
这应当归咎于,这种不起眼的日常坏习惯,并没有立刻带来什么不利于我们身体的效应, 所以我们习惯性的一错再错,将错就错,一熬再熬。
然而,不可否认,熬夜就如同吸烟一样,是一种慢性自杀的行径。
有点啼笑皆非的是,我们对于死亡的避讳实在是过头了,这也就导致了很多人在身体尚且健康时,对于熬夜可能要命的威吓,表现的毫无感觉,甚至摆出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态度。
但实际上,这种因为熬夜所带来的风险却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。
做着要命的行径,就要担着死亡的可能性。
作死与年龄从来没有半分关系。
其实,道理大家都明白,但“冒死熬夜”的夜猫子却依旧大量存在着。
这真的不是危言耸听,随便搜一搜百度,就有一堆熬夜致死的新闻。
活着的时候,浑浑噩噩的浪费生命,仿佛生命永远不会结束;而当死亡来临时,又往往撕心裂肺到哭号,仿佛自己从来没有活过——这也许是很多熬夜族的真实写照。
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作息中,晚上十一点到第二天早上六点,是睡觉的黄金时期。
也就是说,每到晚上十一点后,我们便开始用生命在熬着夜了。
当然,这是以我们的生活环境、还有生物钟共同决定的结果。
现实中,也有一些真的想早睡却怎么也睡不着的人,不妨试试以下建议:
1. 睡前喝杯温牛奶或温蜂蜜水,大多数人喝过后会像小孩一样甜甜睡去。(不要总想着晚上会“起夜”)
2.看教科书或者专业课视频。(我们觉得深奥枯燥的,往往是对我们睡眠有帮助的)
3. 睡前一小时,远离笔记本或手机。(你的自制力永远没你想的那么好)
4. 切记,失眠的人,往往因为害怕失眠、担心失眠,因此更加失眠。但,只要闭上眼睛,什么都甭管,即使你没有睡着,你的身体也得到了休息。
好了,已过9点半了,放下手机吧!
该洗洗上床看专业书了!
小安道晚安
明天就要开启4天的清明小长假啦
各位小可爱回家路上注意安全
放假了也不要熬夜哟
晚安
顾问|王林
主编|杨玲
责编|蒋琴姗
本版编辑|会计1702班 汤钦峰
投稿邮箱:1251426433@qq.com
宣传统战部 大学生记者团 出品